在分析固定資產的利用現狀時,一般是將固定資產按照用途進行分類(一般分為生產用固定資產、非生產用固定資產、未使用固定資產、不需用固定資產四類),并且計算不同期間各類固定資產的金額比重及其變化,繼而進行分析。
正常情況來講,企業(yè)應該盡量減少還未使用和不需要使用固定資產的數量,降低比重;而生產用固定資產和非生產用固定資產的比例則應結合企業(yè)所處行業(yè)、企業(yè)性質和企業(yè)的現代化程度進行分析。另外一個固定資產的分類標準是根據固定資產的貢獻能力的不同進行分類:
1.實際貢獻能力較低的固定資產
這類固定資產可能給企業(yè)帶來的未來現金流量流入的折現值小于該固定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上表示的凈值。如由于技術進步較快,與其會計折舊計提不做的固定資產,也可能是本省價值狀況較好,但在特定企業(yè)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固定資產。
新準則規(guī)定,上市公司應當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終了。對固定資產逐項進行檢查,企業(yè)應在會計期末對固定資產進行該查,如果由于市價持續(xù)下跌,或技術陳舊、損壞、長期閑置等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應當將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差額做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對于擬計提減值準備的固定資產,要確認該項固定資產能否產生獨立于其他資產的現金流入,如果可以確認,應單獨計算該項資產的減值準備;否則,應以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為單位來計算減值準備,分別計算銷售凈價與使用價值(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二者較高者確認為可收回金額。
2.具有增值貢獻能力的固定資產
這類固定資產未來現金流量流入的折現值大于該固定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上表示的凈值。這種現象可能存在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的原因,主觀方面如由于會計人員對固定資產的折舊和減值計提判斷帶有比較多的主觀因素,使篤定資產賬面價值為0,但是對于企業(yè)來說仍有進一步利用的價值,客觀方面如由于特定的市場因素,譬如由于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使企業(yè)的房屋等固定資產增值。